【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常见的观点,那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更多的货币追逐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会推高价格水平。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就出现了一个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在短短20个月内,我国印制了近50万亿的货币,但物价、房价和股价却没有明显上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要想理解货币供应量增加为什么没有导致通货膨胀,首先我们要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交易的次数,它反映了货币在市场上流动的快慢。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快,说明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和投资者愿意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会促使价格上涨。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慢,说明市场需求低迷,消费者和投资者不愿意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会抑制价格上涨。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85.4万亿元,同比增长8.3%;而2021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然而在同期内我国GDP增长率却没有跟上这一步伐。2023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9%;而2021年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这意味着,在短短20个月内,我国GDP增加了10.5万亿元(按2020年GDP计算),增长率为7.4%。

由此可见,在过去20个月里,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来看,这应该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在同期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

二、有效的货币政策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在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时,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然后在经济逐步恢复正常运行后,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防止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同时我国中央银行还通过加强逆回购操作等方式,维持了市场利率的合理水平,避免了市场利率过低导致的投机性资金流入。

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除了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之外,还有一些结构性因素也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

在供给侧方面,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正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的服务业转型升级。2023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8%,比2020年全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低的能耗强度。因此,服务业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我国正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创新转变。2023年上半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5%,比2020年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科技创新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不仅仅是供给结构在变化,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消费需求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消费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具有更高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意味着服务消费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和生存需求。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内需拉动相对于投资拉动而言,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内需拉动可以减少经济波动和周期性影响,从而抑制物价波动。

结语

由于疫情的影响和经济的调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市场需求相对较弱,物价水平相对较稳。同时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货币政策措施,以确保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防止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

此外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进口向创新、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从投资拉动向内需拉动等方面转型升级。这些变化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质量,又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和风险。因此这些变化也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

内容分享:
【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Top